香港巡禮的第二站來到了在元朗的屏山!
對觀光客而言,元朗不算是一個必定要去的景點。甚至對香港人來說,也不一定是個曾到訪的地方。無他,新界西位處香港邊緣,雖然元朗與屯門人口總計早已超過一百萬,但因交通不便而且 沒什麼特色景點,「外區人」很少願意花近一小時進來。
話雖如此,新界西在香港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小覷。比如說我從小居住的屯門區,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。而元朗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,南宋時遷徙至此的鄧族則為新界五大氏族一員(其他四氏族為文、廖、侯、彭)。鄧族定居屏山後,先後建立了「三圍六村」,即上璋圍、橋頭圍、灰沙圍,以及坑頭村、坑尾村、塘坊村、新村、新起村及洪屋村。為保存傳統圍村文化,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3年成立 屏山文物徑 ,全長約一公里,貫穿整個屏山鄉,是香港首條以歷史建築為主題的遊覽步行徑。
圖片來源: 古物古蹟辦事處
屏山文物徑 的起點是聚星樓。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,於2001年被評為香港法定古蹟。原本有七層,後不敵風災而只剩三層。
走沒多遠,就是上璋圍門樓。上璋圍建圍至今已有200多年,在1993年曾經修復過,現今仍有不少青磚房子,圍牆也有相當部份保持完好。雖然是 文物徑上唯一的圍村,但因是民居,不予開放,只能在圍門外一窺究竟。
遊覽當天適逢周末,有村民擺攤檔賣自製的中式軟糖。很好吃喔!
擺攤的旁邊就是 屏山文物徑 的重點 -鄧氏宗祠。它是新界現存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,已有700多年歷史,至今仍用作祭祖、慶祝節日、舉行儀式之用。屏山鄧氏宗祠被三圍六村環抱,故此即使屏山聚落另建有多間家祠及書室,鄧氏宗祠的總祠地位仍無法撼動。
參觀完鄧氏宗祠後再向前走,會經過一列民居和有名的華嫂冰室,接著看到覲廷書室。屏山鄧族於提倡文教方面不遺餘力,族人在屏山周圍建了至少七座書室。畢竟族中子弟若能考取科舉而進身仕途,家族地位也會得以提升。而興建覲廷書室的時代,鄧族十分富裕,所以建築物亦變得更精雕細琢。覲廷書室由青磚建築而成,花崗石柱在內庭支撐。
在科舉制度廢止後,書室多被拆掉或荒廢,只有覲廷書室保存完整,直至二次大戰完結後早期仍然肩負著教育族中子弟的責任。
穿過中庭是款待儒生的清暑軒。作為旅館,清暑軒裝飾華麗,盡顯當年鄧氏的氣派。個人最喜歡這扇雕花窗。
過了覲廷書室後,路盡頭有戶人家種了超美的杜鵑花,大家忍不住在樹下瘋狂拍照。
屏山是鄉村地方,建築物仍然保留著低矮的特色,算是新界獨有的一道風景。
屏山文物徑 的最後一站是屏山鄧族文物館。文物館由1899年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,是新界現存的戰前警署之一。裡頭有許多村民捐出的藏品或複製品,讓大家了解鄧族多年來的歷史。對香港歷史感興趣的話,很推薦來看,畢竟圍村的興衰變化和香港發展史息息相關。鄧氏可算是見證著元朗區數十年間的滄海桑田,由一片荒蕪發展成六十萬人口的新市鎮,卻又同時保留著鄉土氣息,是個城鄉共融的有趣例子。
遊完文物徑,當然要填飽肚子。那天我們被安排品嚐有名的屏山傳統盆菜,據說此店「一直秉承祖傳秘方以柴火炮製盆菜,至今仍沿用數百年前的柴灶煮食爐具。柴火火力均勻,令食物入口有一陣陣煙燻的惹味。」
自己覺得是還好,用料很豐富,但味道稍嫌淡了。也許是團餐的關係,準備沒那麼用心。下年新年買來再試試好了。
在餐廳外拍的,果然是宗教一家親(?!)
用柴火燻的雞。
就這樣, 屏山文物徑半天遊順利完成。不知道你對屏山或圍村文化有興趣嗎?
▼相關資訊
屏山文物徑
交通: 港鐵西鐵綫(天水圍站)
其他交通方式按這裡
店名: 屏山傳統盆菜
地址: 元朗屏山屏廈路塘坊村36號地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