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電影簡介:
平凡女子 Cheryl 為了走出人生中婚變、濫交、吸毒、亡母等混亂生活的陰霾,毅然挑戰和超越自己箇有的堅強勇氣,沿著太平洋屋脊步道,徒步行走超過一千英里,藉著遠行以忘掉自己的傷痛。
相對香港片名《 狂野行 》,其實我覺得台灣片名《 那時候,我只剩下勇敢 》似乎更準確。像是便車老伯所說的:「我從未遇過選擇」,Cheryl若不想繼續向下沉(可能是愛滋病,也可能是吸毒致死),她只能勇敢向上爬。不見得是一定要走PCT,但對在谷底徘徊的人,心靈+肉體的磨難會比單純心靈治療有用。不想死在半路,便唯有直視恐懼,最後浴火重生。
雖然題材同為改變人生的旅行,《 狂野行 》不是 Eat Pray Love 或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一樣的心靈雞湯,故事沉悶得多,也真實得多,基本上像是窺探了 Reese Witherspoon 的私密日記。沒有大片的格局,故此在奧斯卡只被提名最佳女主角而沒有最佳電影,但完全不減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力。
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也有過許多困擾,比如說從小就感覺與其他人格格不入、畢業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、家庭背景讓我對感情不信任等等。許多事對常人來說都好像很容易,我卻偏偏需要大量時間去處理。再加上我本來就是個很擅長否定自己的人,久而久之,心裡的洞愈劃愈大,傷害自己的事也愈做愈多。
在電影裡,Cheryl因母親病逝而陷入反覆的悲傷裡,於是開始做出各種不堪的事去填補心中的空洞。但我覺得與其說她因母親離開而痛苦,倒不如說這只是炸彈的導火線,將所有藏於心底的痛苦(童年家暴、窮困等)都一次過爆發出來,開始無休止的沉淪。
你以為不斷和男人上床、順便沾手毒品的她,真的從中得到快樂嗎?其實不。但她需要那一剎那的快感來填滿心中那個深不見底的黑洞,證明自己還活著。
不是沒人愛的,但總自覺自己不配得到那份愛,就像是說:我都這麼爛了,也不妨再爛一點,反正最糟的事都發生了不是嗎?老公仍然深愛著她;好友在她把自己人生搞砸以後也沒有棄她而去。但終究,他們離婚了,她也無法面對好友的失望眼光。於是她慌了,慌到漫無頭緒地走上這條艱苦的健行路。
有許多影評質疑徒步真的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嗎?為什麼就偏偏要選如此艱苦的路呢? 走完了問題就會解決嗎?
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你,不會。
去尼泊爾前的我心態也和Cheryl很像,所以看完電影很感觸。我以為給自己一個挑戰,問題、困惑就會迎刃而解。於是平時完全沒怎麼做運動的我就跑去走了四天 Poon Hill。然後也發現,問題、困惑並沒有隨風而逝。
但你能說這樣一個旅程毫無意義嗎?
就算別人問你為何要做那些看來匪夷所思的事,你不一定答得出來,甚至有可能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。總之,就是有股聲音叫你做了。即使問題仍在,你會有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並思考,而在徒步中,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需要你處理,你會發現自己潛藏的勇氣和智慧。於是你變得更愛自己。可能骯髒,可能傷痕累累,但有了過去的事,才會有今天在路上的你。
很喜歡 Cheryl 在戲結尾的獨白:
Here’s some questions I’ve been asking myself… What if I forgive myself? What if I was sorry? What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? I wouldn’t do a single thing differently. What if all those things I did were the things that got me here?”
徒步旅行頂多是一個讓你重新發現自己的契機,而真正的勇敢在於你敢擁抱、原諒並學懂與過去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