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打算開始一個新的系列,叫作香港巡禮,趁著周末去一些比較特別的香港地方拍照。長大後愈加明白香港最重要的風景不在高樓而在尋常巷弄之間。第一站,我們來到石硤尾區,參觀 JCCAC 藝術村。
二次世界大戰後,大量中國移民為改善生活而偷渡到港,導致香港人口以倍數急增。當時港英政府並沒有一個專為低下階層而設的房屋政策,他們只好棲身在設備簡陋的山邊木屋。然而在1953年的平安夜,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,六條村落付之一炬,五萬人無家可歸,促進市政局介人並以石硤尾邨為首於各區興建大量徙置大廈,奠定了香港公屋計劃的里程碑。可以說,一場大火影響了往後一整代香港人的生活。
而作為香港第一個公共屋邨,石硤尾邨也經過幾次重建,2012年開幕的美荷樓青年旅舍也是石硤尾邨的活化項目。不過第一次來石硤尾區的我沒有多少時間,只好直奔今天的目的地 -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(JCCAC),充滿舊香港風情的石硤尾邨就待下次多點時間去探索吧!
在石硤尾邨走不到十分鐘,就會來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( JCCAC )。每次香港社會開始爭論藝術有關議題時,JCCAC總會作為「推廣藝術文化的空間」被政府搬出來說事,但自2008年開幕以來去過的人並不多。是說 JCCAC 地下的那間咖啡店是我去肯亞的領隊開的呢。
在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,「山寨廠」(即家庭式輕工業)曾盛行一時,以玩具、五金、印刷、塑膠製造等為主,見證著香港工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歲月。 JCCAC 由「山寨廠」林立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,建築物仍保留許多當時的元素。
JCCAC作為推動藝術的一分子,以比市價低的價錢租用工作室予新進藝術家。不過當天基本沒有工作室開放,我只好隨處拍拍,看一下工作室門面的設計,想像裡頭的景色。
好想把這張桌子搬回家~
除工作室外, JCCAC 也有不少展覽。當天看到這個由廢墟攝影舉辦的「它們說故事」小型展覽,很喜歡,隨手拿了幾張免費派發的明信片。
另一處有香港大事記的照片展覽,最深刻是這張。參觀當天好像是雨傘革命開始的第二個禮拜。
雖然 JCCAC 作為推動藝術的空間誠意可取,但觀乎參觀當天人流少、單位都處於不開放狀態來看,藝術家在香港似乎還是停留在閉門造車,沒法真正融入大眾。香港要推動真正的文創產業,難度絕對不少。
▼相關資訊
地點: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( JCCAC )
地址:香港石硤尾白田街30號